雖然說是潛水人不見得都看過這本書
不過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耳聞過
沒看過其實也很正常
因為它已經絕版、十‧分‧難‧找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知道這本書
是在我剛拿到執照
準備參與第一次的潛水旅遊-蘭嶼
當時的同伴-Art教練正在K這本書
他極為推薦
因為這本書雖然是在講洞穴潛水、沈船潛水(即技術潛水)的故事
但這本書也傳達了許多潛水觀念、潛水歷史的發展、以減壓症的資訊
當時對這本書的印象深刻
但直到今天要感謝David在二手書店中挖到寶
我才能好好的詳閱這本書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●除了氣泡什麼都不留 除了照片甚麼都不取
●任何潛水人都可以在任何一時間,為任何理由掉頭回去(指結束潛水)
●三分之一法則:潛水人在去程不可用超過三分之一的氣量,到了三分之一就回返,如此還有三分之一可供回程,三分之一可應付意外。
書中描寫了許多意外的發生,就在我看過驚天洞地之後,看著書上的描寫,腦袋中模擬這些事件的發生過程,讓我在半夜獨自看書時,心臟砰砰跳!
但其實書中描寫得很多意外的發生都是可以避免的,就像作者本身得過嚴重的減壓症,但其實他根本不應該開始那一趟的潛水,因為他說到他肌肉痠痛、又感冒、吞了好幾顆感冒藥!而這些病症會造成身體對於"氮氣"的反應,當然那次潛水他因為不可抗拒的因素,他省略了長達兩個小時的減壓,這才是他得到嚴重減壓症的主因。不過作者非常幸運,在復健之後還是可以繼續潛水。
書中的主角-勞斯父子,在一次潛水中發生意外,不幸喪生!不過意外發生當天,在海況極差的條件下,他們還是選擇潛水,還有許多因素,如:他們並非使用技術潛水的"氧氮混和氣體",而是一般休閒潛水使用的"一般壓縮空氣",會造成他們在大深度潛水下"氮醉"、造成神智不清,容易造成錯誤的判斷,加上兩人原先都想放棄這次潛水,只是在兩人的鬥嘴下、不甘示弱、在不服氣的狀態下潛水,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。
其中講到許多減壓症的源由,很清楚的描述症狀產生,當然書中也提到就算你完全遵守安全潛水的規則,也不保證減壓症不會找上你,當然也有許多得過減壓症的潛水人還是持續的在潛水,不過我相信安全、保守的潛水是大家跳海的絕對守則。
書中也探討了潛水員的心理,冒險者都在填補些什麼?某種失落?或是某種無法滿足的慾望?作者將自己喜愛極限潛水歸類於一種認同與歸屬感、一種在作者童年找不到的東西。那我呢?在還沒學潛水之前,看著大海就有往下跳的衝動,渴望被大海擁抱其中的感覺,學了潛水之後,在每一次的跳海中,我不知道是甚麼滿足了我?珊瑚?沈船?生物?還是自己的呼吸聲?就算你現在問我為何如此熱愛潛水,我還是不知道答案,也許它也填補了我心中的某一些空缺。
作者原本在華爾街擔任系統作業員,他提到在他出事後的一年回到工作崗位上,看事情的觀點變了,他說:華爾街的交易員跟商人喜歡把自己想成是困守殺場的士兵,但他們可沒冒什麼生命危險,交易失敗頂多就是被炒魷魚。讓我感同身受,我的工作周圍,長官、老闆老是喜歡灌輸我們是在打仗,並肩作戰,但成功之後得到是什麼?失敗又是什麼?其實說穿了,不過就只是一份薪水,什麼是薪水換不來的呢?
在看完驚天洞地之後,又看完這本書,的確!我是在從事一個高危險性的運動,不過意外的發生常常是有機可循的,雖然意外真的很恐怖,不過更加深我在從事這項運動時,會去考量更多的安全因素!
所以潛水人,enjoy your dive,and be safe!

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回覆刪除